古蔺县全力守稳有限空间“大安全”
为认真落实《四川省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古蔺县坚持落细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全力构建起覆盖事前预防、事中处置、事后监管的有限空间作业全链条安全防控体系,守稳有限空间“大安全”。
安全监管出实招
“氧含量不足,请停止作业。”日前,古蔺县应急执法人员携带气体检测仪、可视化探测仪等设备深入四川胜台酒业有限公司酿酒车间作业现场,对深达4米的窖池进行安全检查。面对检查出的问题,执法人员当即叫停违规下窖作业,并对相关人员进行批评教育。
随着气温逐渐升高,有限空间作业风险也越来越大,四月伊始,古蔺县就开展了一场为期两个月的有限空间作业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按照“边摸排+边检查+边指导”的方式,对全县工贸、畜禽养殖、污水处理等涉及有限空间的场所“把脉开方”,重点对作业审批制度执行、气体检测设备配备使用、应急救援器材完好性、现场安全监护等《规定》明确的“9+4”种违法违规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对查出的问题现场反馈,提出整改指导意见,涉及违法违规的,依法实施行政处罚。
与此同时,古蔺县还依托“蜀安·有限空间”管理系统,为全县纳入监管的2.2万余处有限空间建立电子台账,台账涵盖空间类型、危害因素、作业频次等18项基础数据,监管人员可通过后台实时查看辖区内有限空间作业动态,并结合日常检查情况精准锁定高风险区域,有效实现了有限空间的全流程、全天候管理。
培训演练提能力
与安全检查同步进行的,还有一场场培训演练。
“气体检测仪如何校准?先检测还是先通风?”在古蔺县工贸行业有限空间安全作业培训现场,县应急管理局总工程师熊勇结合近年来典型事故案例,实地讲解教学,让参训人员“沉浸式”感受违章作业的致命风险。
有限空间危险“看不见”更“摸不着”,如何破解这一隐蔽性风险带来的人防难题?古蔺县聚焦有限空间一线作业人员、安全管理人员、应急救援人员等6类“应知应会”群体,联合行业专家分层分级设置法规标准解读、作业流程规范、事故案例剖析、业务技能实操等课程,讲师逐条分析作业核心流程、实地教学应急处置技能,让参训者深刻意识到“作业疏忽大意、管理流于形式”的不良后果。
“报告!窖池内一名作业人员昏迷,请求启动应急预案。”近日,一场有限空间作业突发“险情”在古蔺县泓众酒业生产车间上演,只见救援组携带救援装备迅速入场,医疗组同步模拟心肺复苏,监测组实时预警有害气体浓度,仅用时10分钟便完成了“被困人员”的营救。
看千次、学万次、不如练一次。为切实提升从业人员的实战善战能力,古蔺县还紧扣有限空间作业实际,在培训结束后开展“理论考核+实操演练”双环节检验。理论知识涵盖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法律法规、风险辨识、应急处置等内容,全面考察学员的理论功底,不合格的需在下一场培训中继续学习,还要接受应急部门执法人员的不定期随机抽考。现场实操则是模拟真实作业场景,受训者需完成有限空间作业前的审批程序、防护装备穿戴、气体检测、作业过程监护、应急救援等流程。在考试和演练结果面前,培训开展得怎么样、演练有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一目了然。
“过去总觉得事故离自己很远,亲身参与演练后才知道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生死。”一参训者坦言,通过应急演练培训,他不仅掌握了有限空间“三五七”工作法的核心要求,更深刻理解了“盲目施救等于二次伤害”的教训。
应急装备强基础
前不久,在古蔺县有限空间物资发放现场,一排崭新的四合一气体检测仪格外醒目——不仅能同时检测可燃气体、一氧化碳、硫化氢等多种气体浓度,还能在气体浓度超过预设阈值时自动发出声光报警,提醒用户注意安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针对部分区域装备配备不齐、配备标准偏低等问题,古蔺县按照“分类管理、重点保障”原则,结合县域有限空间作业场所(如化粪池、地下管道、储罐等)事故风险高、救援难度大的特点,首次投入专项经费,为镇街一线量身配备了防爆鼓风机、风管、四合一气体检测仪、防尘毒面罩、五点式安全带等在内的物资组合包,覆盖检测、防护、救援全流程。
“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这个顺序一定不能乱!”“根据有限空间内气体不流动性的特点,在对空间内的气体进行检测时,一定要充分考虑气体可能存在的位置。”为避免装备“配而不用、用而不专”,古蔺县同步启动“三个一”行动,即:举行一场全员培训、开展一次装备实操、配发一本操作指南。最大限度确保动作规范、流程科学。
“以前遇到紧急情况心里没底,现在有了装备,还学会了标准操作,救援更有底气了!”龙山镇应急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表示。
今年以来,古蔺县已累计检查点位4000余处、精准识别隐患300余条、开展专项培训演练120余场、相关人员理论技能考核通过率达98.4%。
温馨提示
如已完成请点击”已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