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应急管理2025年第3期
第3期
泸州市安全生产委员会(泸州市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
泸州市应急管理局2025年2月12日
编者按:近年来,我市在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中,聚焦基层末梢发力,狠抓群众身边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群众安全感获得感不断提升。其中,纳溪区白节镇在农村道路交通安全、有限空间风险管控、森林防灭火等方面,大胆创新、主动作为,探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基层安全治理模式。2025年1月24日,白节镇代表我市在省政府组织的全省基层社区干部赋能专题培训会上作典型案例经验交流,总体满意度99.21%,得到省政府主要领导充分肯定。
现将白节镇的经验做法予以刊发,供各级各部门学习借鉴。
筑牢安全底板 护航高质量发展
——纳溪区白节镇创新探索群众身边隐患治理实践案例
白节镇是纳溪区3个中心镇之一,幅员面积126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1个社区,总人口4.2万人。近年来,该镇坚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土洋结合”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已连续7年未发生生产安全事故,连续10年未发生森林火灾。2024年,全镇农业总产值占全区12.3%,位居前三;税收同比增长17.2%,稳居全区第一梯队。
一、疏堵结合,让群众出行更安全
白节镇道路交通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摩托车、三轮车保有量大、增长快,不戴头盔、超员超载、三轮车违规载人等显性交通违法行为较为突出;二是农村地区交通管理力量薄弱,监管难度大;三是农村扶贫路、产业路、内部路等自建路安全隐患突出,本质安全水平低;四是农村群众出行需求旺盛,但公交客运供给不足。针对这些问题,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
一是创新运用“电子劝导员”,有效减少显性交通违法行为。2022年国道546建成通车后,白节镇在全市试点开展农村“电子劝导员”建设。“电子劝导员”是一种安装在农村平交路口等高风险部位的电子交通劝导系统,借助AI、语音、监控等联动能力,实现监督、劝导、侦查、宣传、执法“一杆五员”功能。“电子劝导员”24小时“不打烊”,当平交路口有车辆交汇时,系统会进行语音和灯控提醒,有效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当识别到未戴头盔、超员超载等显性违法行为时,系统会用方言进行自动劝导,并在三次警告后,自动将相关信息推送至乡镇派出所,由派出所安排民警上门开展警示教育,并对相关违法行为进行处罚。目前,全镇按照200元/处·月的标准,采取“以租代建”方式,依托通信运营商建成投用农村“电子劝导员”40个,实现重点路段、重点部位全覆盖。自该系统安装以来,全镇交通违规、违法行为逐月递减,两轮、三轮车显性交通违法行为由原来的50%下降至20%以下,为全市推广“电子劝导员”提供了实践经验,经验做法在《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和公安部《人民公安》内刊刊发。
二是创新开展自建路隐患整治,有效提升农村自建路本质安全水平。白节镇有国道、县道、村道等各类道路316公里,群众自建路占比高,道路安全等级低,监管难度大。在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过程中,该镇按照安全风险等级和“轻重缓急”,扎实开展农村自建路隐患分类整治。对高风险隐患路段,一律参照《道路安防设施建设规范》,按照“一点一策”要求,采取加装波形护栏、裁弯取直等措施进行整治,特别是针对场镇过街公路两侧商户、急弯陡坡等事故易发路段、临近公路的群众院坝等进行物理加固防护,防止车辆冲入人群造成群死群伤;对中低风险隐患路段,采取垒石堆土、种树栽竹、拉警戒线、立警示牌等“土办法”进行隐患治理;对不具备安全通行条件的道路,采取安装禁行标牌、物理封闭等临时管控措施,做到不安全不通行。2024年以来,整治农村自建路6条14.9公里,加装波形护栏4.2公里,暂时封闭不具备安全通行条件道路8条,群众出行安全水平持续提升。
三是创新投用“金通小黄车”,精准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题。白节镇农村群众居住分散,老人和孩子多,寄递物流不便,群众出行需求旺盛。过去群众赶集、学生上下学等,只能坐三轮车、摩托车、黑车等,存在巨大安全风险,交通事故多发易发。针对这一现实情况,2017年该镇采取“财政补助+公司运营”模式,在全区率先投用“通村小客车”(2021年统一规范为“金通小黄车”),在镇域范围内指定区域运营,向村民提供预约响应式服务,可电话预约小黄车接送,并定制开通“赶集班线”“学生班线”“寄递班线”“农资班线”,为农村群众提供了便捷、安全的出行方式,解决了“最后一公里”安全出行难题。镇党委、政府积极争取金通工程等专项资金,按照2万元/辆的标准对新购置车辆进行一次性补贴,此外还在主动预防系统安装、保险等方面给予运营公司适当财政资金补助。自“金通小黄车”开通以来,全镇已投用14台车辆,有效解决了1.8万村民的出行难题。
二、统管统治,让有限空间更安心
近年来,农业农村领域有限空间作业安全事故多发频发,很多事故存在盲目施救行为,导致伤亡进一步扩大,令人十分痛心。白节镇是一个传统农业大镇,有农村沼气池、化粪池、白酒作坊发酵池等各类有限空间场所1038处,其中沼气池占90%以上。如何把沼气池的问题“找出来”、安全“管起来”、全力确保“不出事”,是摆在当地党委、政府的一道重大课题。
一是建立安全管护技术队伍,有效解决“无人管”的问题。该镇外出务工人员占60%左右,留守人员大多为“一老一小”,对沼气安全认识不足、防范意识较弱,同时由于没有明确日常维护主体,导致出现沼气池“无人管”的情况。该镇在责任落实和宣传引导上同时发力,推动沼气安全“有人管、管得好”。一方面,按照坝区不超过300处、山区不超过200处的管护数量,将全镇划分为4个网格管理区,配备有资质的沼气池管护人员4名,严格按照“分片监管、全面覆盖、职责到人”的原则落实管护责任。另一方面,针对留守在农村的“一老一小”重点群体,通过编排顺口溜、小品等方式,在农村坝坝宴、院坝会上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向群众宣传;将沼气安全纳入学校安全教育,播放沼气安全微电影,做好学生娃娃群体宣传,推动“有问题找管护”成为共识。
二是建立主动服务工作机制,有效解决“等人管”的问题。虽然配备了管护员,但是由于配套工作机制不够健全,未对网格管护员形成有力约束,导致部分网格服务距离“高效管”还有很大差距,问题隐患难以及时解决。为解决该问题,白节镇明确要求管护员每季度上门开展管护服务不少于一次,切实把主动问需于民落到实处,推动群众“等人管护”向政府“主动服务”转变。此外,该镇创新设置24小时服务热线电话,配套制定跟踪问效、限期办结等制度,收到群众管护服务需求后,立即“点对点”交办网格管护员,并落实专人跟踪服务进度,限定12小时内上门服务、7天内办结闭环,确保服务提质提效、隐患及时消除。
三是建立资金多元保障体系,有效解决“不好管”的问题。私自清掏是引发农村沼气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该镇通过建立全镇涉农沼气安全管护台账和信息数据库,制定资金保障系列措施,从源头上解决群众私自清掏这一最“不好管”的问题。一方面,对纳入管护的沼气池,按30元/口·年的标准,给予管护人员经费补助。农户、业主在清池前需报告管护员及村委会,由管护人员统一清掏或到现场指导。另一方面,通过集体经济划拨、社会乡贤捐赠等方式,给每个村都配置一个应急救援箱,配备必要的安全绳、防毒面具、空气检测仪器等设施设备,每年举办沼气安全应急演练现场培训会,避免盲目施救酿成悲剧。探索建立有偿报废户用沼气池制度,通过群众申报,政府组织专业队伍填充,进一步降低沼气空间存量。目前,该镇已将沼气池管理经验向农村化粪池、酒窖、畜禽养殖场等领域有限空间延伸,真正把有限空间摸出来、管起来。2024年,全镇累计接到群众申报782次,清掏管护率和补助兑现率均为100%,有限空间事故“零发生”。
三、防救一体,让林区森林更安宁
白节镇有绵延10万亩的大旺竹海,森林覆盖率达63.3%,主要以竹林为主,树线矛盾突出,加之防范管控效能不高、先期处置能力不强等问题,森林防火风险高、任务重、压力大。该镇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守住山、看住人、管住火。
一是线下换种油茶,源头解决树线矛盾问题。2023年5月,市人民政府印发《泸州市林区输配电设施火灾风险隐患源头治理工作方案》,该镇积极响应,向上争取林业产业、电力项目等资金,按照“栽植一片、消患一片、成活一片、管好一片、收益一片”思路,大力实施林区输配电设施线下及周边植被改种。考虑到油茶是天然的抗燃树种,又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群众易于接受,该镇最终选择换种油茶。目前,已累计在7.2公里林区输配电设施线下及周边换种油茶350亩,源头解决森林防火“树线矛盾”难题,实现“安全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多赢,牢牢守住“两个不发生”底线。
二是用好应综平台,有效提高防范管控效能。2024年,该镇抢抓全市实施“基层应急能力补短板三年行动”机遇,规范化建设乡镇应急指挥中心;依托市级应急管理综合信息平台,整合气象、水务、林竹、公安等数据资源3万余路,建成白节镇智慧应急平台。全镇森林防火重点区域全景图、避险图、救援力量分布图等信息在平台上“一图呈现”,森林火险因子综合监测站、林区高点监控等视频监控资源在平台上“一图汇聚”,应急救援队伍、物资装备等信息在平台上“一图管理”,推动全镇森林防火工作由传统“人防眼盯”模式向“智慧监管”转变。“平时”,依托平台对林区实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一旦发现烟点、火点等可疑目标,第一时间预警到人、快速处置;“战时”,依托平台一屏调度全镇及周边地区救援力量和物资装备,实时掌握前方情况,为科学救援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加强人装适配,有力提升先期处置能力。该镇立足“打早打小打了”,按照“人装适配、好用管用”原则,分类配置应急救援力量和物资装备,有力提升先期处置能力。高标准建成投用白节镇中心消防站,配备运兵车1辆、消防车3辆及红外热成像仪、便携式灭火水泵等专业救援装备186件,有效提升专业救援整体战斗力。规范化建设镇、村两级应急物资储备库,配备无人机、储水桶等物资装备2000余件,有效提升辅助救援能力。紧盯重点林区,将二号工具、喷雾器、砍刀等1000余件装备前置到群众家中,确保遇见初期小火时,能够快速有效处置。
温馨提示
如已完成请点击”已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