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应急管理2025年第1期
第1期
泸州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 泸州市应急管理局 |
2025年1月22日
枕戈待旦防灾害 凝心聚力保安全
奋力绘就“酒城安澜、万家安宁”美好画卷
202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全力以赴防风险、保安全、促发展,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连续8年“双下降”,因灾亡人事故“零发生”,清单制管理信息化建设、基层应急能力建设等11项工作在全国全省交流推广。
一、以清单管理为抓手,织密齐抓共管“责任网”。扎实推进清单制管理信息化建设,将责任压实到最小单元,经验做法在全省交流发言。一是党政重视作示范。党政主要负责人严格落实“双主任”制度,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市安委会全体成员会、安全生产市长督办会35次研究部署安全底线工作,示范引领全市上下防风险、保安全。二是统筹协调强督导。创新开设“酒城安全应急责任谈”电视专栏,邀请区县、园区、部门和重点企业主要负责人谈思路举措,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市安委会5个巡查组每月“照单检查”,市安办持续开展“日研月判”,制发预警信息359期、“两书一函”16份、巡查通报10期,交办问题隐患1026项,推动责任落实更加精准有力。三是部门监管提质效。健全安全监管职责动态确立机制,依法厘清户外露营场所等10个新兴行业领域监管职责,及时消除监管盲区。组建19个行业领域专业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定期开展风险研判,提升行业监管专业性。四是企业全员抓落实。推广运用“泸州安全码”,指导企业将主体责任清单、风险清单、检查清单等集成到二维码,重点岗位和设备实行“一处一码”,基层监管人员和一线员工扫码即可实现“照单履责”,切实把全员安全责任制落实到一线操作人员。
二、以治本攻坚为主线,筑牢本质安全“防火墙”。围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细化34项重点任务,谋划实施一批“人防、技防、工程防、管理防”措施,着力提升本质安全水平。一是紧盯“重大事故隐患”治本攻坚。坚持企业自己找、部门帮着查、挂牌督办治,常态化聘请专家对高危行业开展诊断检查,排查整治重大事故隐患430项,位列全省第一方阵。二是紧盯“重点行业领域”治本攻坚。整合资金2.7亿元实施工贸行业安全技术改造、智改数转等项目,55家非煤矿山建成投用视频监控系统,13处生产矿井全部实现机械化开采,试点创新危化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平台,科技赋能矿山、工贸、危化品行业提升本质安全。印发燃气安全、道路交通安全等工作提示,加强重点行业领域和特殊时段、关键部位风险防控。三是紧盯“群众身边隐患”治本攻坚。协同有关部门推进动火动焊、有限空间、小微企业、电动自行车、网约车、小施工大安全、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等专项整治,创新出台《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管理规范》地方标准、网约车管理“六条措施”等规章制度,源头防范化解群众身边的隐患,切实以“安全底色”提升“幸福成色”。四是紧盯“依法治安”治本攻坚。扎实开展“强安2024”专项执法行动,严格年度执法计划,执法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严格按照“四不放过”要求抓事故调查处置,成渝高速“2·13”较大事故调查案例入选全国6个典型事故调查案例。五是紧盯“群防群治”治本攻坚。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月等活动,泸州成为获评全国化工技能和安全培训“双十佳”单位的唯一市州,市应急管理局连续四年获评全国应急管理新闻舆论阵地建设暨学报用报先进单位。首创企业内部隐患报告奖励制度,全年接报隐患5.93万项、兑现奖励343.23万元,居全省第一,获国务院安委会发文全国推广。
三、以防救一体为重点,提升应急救援“战斗力”。一是夯实应急管理基础。扎实开展基层应急能力建设补短板行动,126个乡镇(街道)全部单设应急办,111个乡镇(街道)全面完成智慧应急平台、指挥阵地等建设任务,泸州作为全国4个地区代表之一,在全国基层应急能力建设专题会上作典型案例交流。建成“全省首个无人机机场体系”“全省首个折叠式指挥方舱”,锻造一支257人专业应急通信队伍,泸州作为全国唯一市州代表参加“通信使命-2024”国家应急通信演练。二是筑牢防灾减灾防线。扎实推进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工程基层防灾项目,统筹推动气象补短板三年行动、林区输配电线下换种油茶三年行动,新改建X波段天气雷达4部、线下油茶换种414公里,增配应急救援装备5800余件(套)。成立西南地区首个“川渝地震科学研究中心”,柔性引进中科院倪四道院士等21位顶尖专家,落地开展4个科研项目(其中1个属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全年科学应对风雹、洪涝等灾害12轮,3.0级及以上地震5次。三是强化救援协同联动。围绕火灾救援、山洪地质灾害应对、地震救援、隧道坍塌救援4个科目,高质量开展“护航·2024”综合应急演练;会同川南五市签订森林防灭火联防联动合作协议,圆满承办全省2024年社会救援力量水域救援综合技能训练,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
温馨提示
如已完成请点击”已登录“